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让黄河水遍地生“金”

hao333 2023-10-24 14:57:12 7527次浏览

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让黄河水遍地生“金”

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。受访者供图

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,一块53米长、2.9米高的超大电子屏幕墙引人注目,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等工程运行情况、总干渠及五大灌域灌溉渠道的水位流量等实时画面、数据清晰可见。

“屏幕显示的是渠道水位、流量等实时数据。”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信息化处信息科科长姜杰说,“通过快速、精准掌握用水情况,经过水量调度系统的分析处理后,分水调度更加高效、准确。”

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,这里沟渠纵横,灌排渠道总长约6.4万公里,水量调度工作尤为重要。近年来,河套人民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水资源调度管理水平,应用来需水预测、动态配水等各种模型,为灌区引、供、排等用水一体化调度插上了“智慧化”翅膀,大做“节水”文章,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,这片被黄河水滋润的土地,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。

将“一把锹”浇地进行到底

午后的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刹台村,庄稼早已收获归仓,汩汩的黄河水从引水渠中不断涌入田地,村民张和平正忙着村里1500多亩地的秋浇工作,“现在可忙哩,晚上还得来值班。” 张和平乐呵呵地说。

秋浇一直是河套灌区秋收秋翻后改良土壤、储水保墒的重要举措。今年河套灌区的秋浇用水发生较大变化:受黄河来水偏少影响,灌区分配水量10.051亿立方米,比去年减少了近6亿立方米。

除合理压缩今年秋浇部分面积,为把有限的秋浇水用于保障粮食生产,河套灌区所在的巴彦淖尔市、旗、镇、村都行动起来,层层召开各类工作会议,以村民小组为单元成立“包浇组”,全面推行“一把锹”浇地,通过调整种植结构、平地缩块、滚耙保墒等综合措施,合理安排秋浇和干地面积,坚决防止“大水漫灌”等现象。

张和平是刹台村3人“包浇组”的组长。“我们的任务就是控制浇水时间,水浇多少、地浇多深、先浇哪后浇哪,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。”张和平介绍,今年一律浅浇快灌,耗水量大的农作物地块尽量在“一条线上浇”,最大限度降低亩均用水量,提高用水效率。

“水紧张、金贵了,倒逼精细化管理。”二道桥镇水运通专业合作社监事长杨振国说,“今年秋浇打破‘黑夜不浇、风天不浇、雨天不浇’的‘三不浇’习惯,一旦开浇就不放松,实现快浇又节水。”二道桥镇水运通专业合作社对接15个村组和16.196万亩耕地,将用水量指标等信息公布至各村组。杭锦后旗推广“支部+群管组织”管理渠道模式,建成农民用水合作社58个,覆盖所有村社和灌溉直口渠系,全面落实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,既确保秋浇顺利进行,又促进农户转变用水习惯。

引黄滴灌浇出丰收田

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让黄河水遍地生“金”

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滩村引黄滴灌工程项目蓄水池。受访者供图

在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滩村引黄滴灌工程项目区,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像是平放在黄土地上的一块蓝宝石,引人注目。黄河水经一级沉淀池沉降后,通过涵洞流入这里,又由旁边的泵站提水经过滤系统后,管道输水至田间滴灌系统。

“我家40亩地种了葵花和玉米。从去年开始滴灌后,玉米每亩增产300多斤,葵花每亩增产快100斤。”今年54岁的北滩村村民李云峰掰着手指头,欣喜地讲述滴灌给农业带来的种种好处:省水、省肥、省人工、产量高……

习惯了在大田里劳作的河套人,如今做起了精细活。河灌中心乌兰布和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德海介绍,自2019年以来,分中心配合磴口县利用湖泊、湿地、海子等有利地形,逐步推广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工程。截至目前,已建成引黄滴灌泵站11处,滴灌面积18万亩,不仅实现年节水500万立方米,还大幅提升灌溉效率和灌溉保证率,有效提升地力,促进粮食增产。

“我们管好用好流向田间的每一滴水,种粮户就有了增收致富的希望。”李德海自豪地说。目前,河套灌区已经发展水肥一体化滴灌面积超过100万亩。

水利是农业的命脉。水利部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,强化体制机制创新,促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。“截至目前,我国已建成耕地灌溉面积10.55亿亩,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%,生产了全国77%的粮食和90%以上的经济作物。”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说,“水利部充分发挥灌区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中的‘主力军’‘压舱石’作用,为农作物丰产丰收提供有力水利支撑和保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