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性格测试、星座运势,“某某星座的你,重感情、关注精神层面,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兴趣。”你是否曾惊呼,这类星座的描述准确地说出了你的个性特点?
“你的外在人格是魔术师,你的内在人格是天真者。你看似神秘,内心却如孩子般单纯。”你的朋友圈,是否也曾被这样的热门心理测试刷屏?
如果你曾惊叹于占星术的奥秘,感慨于人格测试的准确性,那么你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“巴纳姆效应”。
巴纳姆效应由心理学家伯特伦·福勒提出,以说过“每分钟都有一个受骗者产生”的杂技师巴纳姆命名,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学陷阱:人们会相信一系列对于他们自身的模糊且宽泛的人格描述,即使这些描述并不具有科学性与真实性。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占星术、星座人格和娱乐型心理测试(区别于专业心理测试)。
曾经有研究者做过实验,要求参与者做人格测试,并在最后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些模糊甚至自相矛盾的描述(不是真实的测试结果),如“你有时热情开朗,但也有时表现得内向”。结果发现,当面对这类表述时,人们大多会认为它是正确的。
之所以人们会相信这些,有以下几点原因:
1、 测试给出的描述过于普遍,难以反驳
此类表述通常包含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可能性:“你拥有X特质,也同时具有Y特质”。(或者,“你有时表现出X特质但另一方面也具有Y特质”。)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适用于这一条,尤其是当X特质和Y特质足够模糊,以至于能够将人们可能拥有的任何性格都包括在内。
比如此前曾在朋友圈火过的荣格心理原型测试,“你才智过人,但你仍保有赤子之心”,智慧与单纯的并行不悖,使得这一描述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。即使测试结果毫无根据,你也无法质疑。
2、 测试对未来的预测过于宽泛,都可能发生
星座运势指向的是未来,只要表述说得足够宽泛,那么“预测”到的那些事基本上都会发生。
比如下图这段对月份运势的描述——“整体运势有好有坏,你要懂得趋吉避凶,尽量在各项事务中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”,将好坏吉凶全都包含其中,并没有明确、清晰的指向。无论发生什么,都可以印证这一预测的准确性。
3、 人们将自身理解带入测试结果,印证期许
对于测试结果的解读,在不经意间渗入了我们自身的理解。如果我们想要寻求使自己振作起来的理由,我们会将一段话解读为充满希望的;而如果我们感觉诸事不顺,我们会在相同段落中发掘出不详的预兆。
公元前六世纪克罗伊斯王的传说也印证了这一点。在与波斯作战前,国王克罗伊斯曾向先知求助,希望她能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给出些指引。先知意味深长地回答:“一个伟大的帝国将会在你手中毁灭。”克罗伊斯王对此很满意,认为这寓指他将赢得战争的胜利,毁灭波斯王国。然而惨重的溃败证明,在他手中被毁灭的帝国,恰恰是他自己的王国。
热衷于各类星座、人格、运势测试的人当中,有些人陷入巴纳姆效应,信以为真;但也有一部分人,他们心里清楚这类测试不靠谱,却仍愿意参与测试,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,做心理测试还能满足人的以下两个本能需求:
1、 对自我的好奇,想了解自己
人们渴望了解自身。对于自我的认知,不仅借助内心自省能有所把握,外界的反馈同样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。人们乐于参与到各类心理、人格测试中来,是因为他们想要寻求并探索自我,加深自我认知。
2、 想获取对自己的肯定
人们对于自我的探寻不仅是出自好奇,更是希望能够发掘自己身上的积极面,也就是寻求外在的认可与肯定。同时,人们也希望能确证心中的积极信念,“我正如我想的那样好”。不仅如此,研究者发现,这种“想听好话”的渴望比认识自己的渴望更强烈。
就像在心理人格测试中,当被评价为“你善良而有力量,信奉世间美好”,“你靠智慧治愈自我,也能温暖周围人”的时候,有谁不愿意接受这对于自身积极面的赞赏和肯定,并转发朋友圈呢?
如果真的想了解自己,大家也可以尝试下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,比如卡特尔16PF,它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,便可看出专业测量工具和娱乐测试的差别。
相信性格测试、星座运势,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相信性格测试、星座运势最新内容,希望能帮到您!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。